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

网上科普有关“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1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设计流程: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2、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3、同学们读读“梅花山”,你能想带些什么?

 4、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谈话。

 5、春天到了,满山的梅花开放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认读课文,把握内容

 1、先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听后说一说你看到些什么。

 2、生练读课文

 (1)你想跟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生自由练读。(出示读书要求)

 (2)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哪些字比较难读,请你再读一读,然后请会读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3)点击课件,显示生字:

 盛晶莹透涌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4)这些生字娃娃我们都认识了,在课文中,这些生字娃娃和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词语,请大家读读课文,用笔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看生字,说词语。(生说出词语时,师点击生字,显示词语,学生读)

 (5)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的?(学生提示后,小组间练读)

 (6)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轻声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体验

 1、指导读课文第一小节。

 (1)“无穷想象读中来”,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梅花山中尽情地看一看,闻一闻,谈一谈吧!

 (2)品读课文想象情景。

 (3)小组交流后汇报学习情况。

 (4)看到了什么?从学生谈话中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想像加深感受,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A.读这句话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美景?

 B.学生交流后,相互演示情景,动态地感受梅花亲密无间尽情盛开的情景。

 C.多媒体播放梅花盛开的场面,学生面对美景朗读句子体验感情。

 (5)闻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A.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B.闻着这醉人的花香,如果让你闭眼想象,你的眼前回出现什么情景?学生闭眼后想象后交流。

 C.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一朵一朵梅花晶莹透亮”,点拨学生抓住“晶莹透亮”展开想象:清早花瓣上沾着小露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是什么样的?再闻闻阳光中梅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感受?飘到你的心里了吗?

 D.在梅花丛中,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2、指导读第二小节。

 人们喜欢梅花,一有空就到梅花山去踏青、赏美。到了休息日,人就更多了,请你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那么多人。你到了梅花丛中,除了看到满眼的梅花,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赏梅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花海人潮的热闹场面)

 3、赏读全文,积累内化。

 (1)我们随作者到梅花山游览了一番,你想把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别人吗?

 (2)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听读欣赏。

 (3)你认为文章哪儿写得最精彩?把你最欣赏的内容背一背。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2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先来读一读该课的词语,读对了词语,咱们就去看梅花。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生词,齐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

  1、过渡 :现在,就让咱们跟随小作者去看梅花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红笔标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句子。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的阅读

 ⑵小朋友,你们读了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指名说。师生交流:(出示课件)

 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完全开放,“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说花非常之多之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是说花儿色彩绚丽,开遍山坡。

 ②“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晶莹透亮”写出梅花的光亮可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写出梅花的香味雅而不俗,沁人心脾。联想到那首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暗香有来。“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笔标出“片片”、“清香”、“淡淡”、“彩云”、“晶莹特亮”、“挨着”。

 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生动化的语言,教师机智地引导,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⑶指导朗读

 ①师:小朋友们想象中的梅花上可真是美不胜收阿!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配音录像)

 评:先在文本对话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自我艺术世界的构建,再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完善艺术世界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出示课件)

 梅花多吗?美吗?

 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深吸一口气,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到花香环绕的梅花山中,以读感人,由读悟情。恰当地配之以音乐,激发学生的感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

 ⑴出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

 师:“报春”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意思。人们为什么喜爱报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

 ⑵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早春的天气怎么样?“春寒料峭”之时,梅花就开放了,是一朵梅花开了,是一株吗?是一片?是什么?“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你觉得这梅花怎样?

 指名回答。

 就像那首《梅花》中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⑶师:凌寒独放就是它!老师听出来你们对梅花精神的赞美,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再读读这一句:人们喜爱这报春的梅花。

 小结: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读好书。

 评:知识之间融汇贯通,温故而知新,借古诗从单纯地感受梅花的外表,而转向体会梅花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提升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教师于该环节中也教予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⑷师:人们怎么喜爱梅花?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是一般的喜爱吗?不急着回答,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非常”。

 ⑸你们是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涌动的人流”?看图,人多,。

 “欢乐的海洋”?看图,小朋友,在这梅花的世界里,人们边走边看,一路欢声笑语,他们会说些什么?

 谁能读好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评:课文讲解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上下文相联系进行思考,于细微处理解课文。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兴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悟意境美和语音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课题

 通过上一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春姑娘来到了小池塘,她给小池塘带来了五彩的世界。今天,春姑娘又打扮一新,来到了梅花山带来了什么呢?

  二、揭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和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先学后教流程

  (一)字词学习

 1.自学导航:A、自由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 (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a.学生自由读b.小组合作读

 3.反馈点拨

 a.抽读生字卡片。

 b、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c.口头组词、扩词。

  (二)初读课文

 1.自学导航

 A、自由读课文三遍,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漏字。

 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

 (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b、师生比赛读课文

  (三)生字教学

 1.自学导航

 读一读,认一认,想一想,下列生字(寒,还,尽,挨,片)该怎么记住,怎样写才好看。

 (时间3分钟,完成任务不说话请举手。)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5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四)学习小结(对照目标)

  四、当堂训练(本课重点巩固,可以使用配套练习册相关题)

 1、组词。

 空( )不( )尺( )

 寒( )还( )尽( )

 2、说话。

 用“欢乐”说一句话。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运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领读两个长句(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二)讲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效果。

 汇报读懂了什么?

 (3)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香,你们喜欢。请选折你喜欢的句子朗读,然后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4)各自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两句话。请你们组有读,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归纳:第一句话是总写,第二句话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的。

 (3)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在田字格中将生字端正、匀称、美观的书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说出下列偏旁

 尸字头又字旁提手旁自字头

 2、出示生字,要求自主学习,说说怎样才能把下面这些字写好

 发片休息还退挨寒

 3、组织交流

 片:最后一笔竖折。

 发:最后一点别忘了。

 休:左窄右宽。

 尽:尸字头居中,两点保持一定距离。

 还、退:半包围结构。

 学生说一个,教师板书一个。

 4、学生描红。

  (三)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宝盖头()()()三点水()()()走之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人们梅花

 涌动盛开挨着片片彩云

 人流一朵一朵晶莹透亮

 欢乐的海洋散发清香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语文课堂教学

 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春到梅花山》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春到梅花山》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剩余的4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借助,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感受梅花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非常美的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好,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二、复习词语

 那么,课文中的词语你会读了吗?(学生响亮地回答?会?!)真的?多媒体出示词语(词语背景为满山遍野的梅花):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早春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晶莹透亮 清香

 报春 涌动 人流

 (第一、二行词语是描写梅花的;第三行是描写看花的人的。通过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些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为更好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梅花山的梅花怎么样呀?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如果能用上这些词语,那就更好了。(用上一个也可以,用上两个、三个那就更好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些有关梅花的句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小结: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边看梅花边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好不好啊?(学生肯定会大声地说?好?,接着我就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录像,伴着舒缓的音乐、师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那刚才宣老师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呀?打开书本,你也读读吧!

 (对于小朋友的自由朗读,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1、小朋友你看(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教师引读)?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背景图仍为满山的梅花)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这里我只要让孩子能够抓住?早春?或?满山?来回答。)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

 (学生在以前的课文中,理解过?深秋?、?初冬?的意思,我想对于?早春?,他们能说出大概意思。)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就?字在老师说的时候相机变换颜色)?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呀!

 (4)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5)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来读读这句话?

 (如果学生?早春?读得到位:你读得真好,让我一听就知道梅花是在早春开的;如果学生?满山?读得到位: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梅花山的梅花可真多啊!)

 2、你喜欢那开放的梅花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交流学习所得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开放的梅花。老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评价。)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分男、女生读。

 (3)?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时词语变换颜色)是什么样子的呀?那梅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体会到梅花的多。)

 (4)小结: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那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

 (5)指导学生看文字下的梅花图。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还有吗?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丽极了,真惹人喜爱!

 (通过看图,让学生在体会梅花多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梅花的美。)

 (6)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2个人)(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

 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近处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来理解?晶莹透亮?,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的美丽。)

 (2)小朋友们,你们闻到什么了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淡淡的清香?。)

 (3)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呀?(渗透思想教育)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2个人)

 (5)那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男生读、女生读)让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6)小结:这么美丽的梅花,这么美丽的梅花山,怎能不让人喜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呢?

 3、看图理解:人流(出示人很多的)。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4、(换成有梅花的)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置身于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你猜猜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你想干什么呢?

 (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5、哦!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梅花山成了?

 (教师可采用?开火车?等方式,让学生多读几遍)

 6、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到了梅花山,欣赏到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你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来说给大家听吧!

 四、指导写字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三个生字,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寒:认识新偏旁?宀?,下面是?一、一、丨、丨一?再一个?八?加两点。

 片:教师要强调书写笔顺。教师先板书,再让学生描红。

 息:这个字谁来教?(指导学生如何教字:先分析字的结构,再分析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再说说每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满山的梅花

 欢乐的海洋

《春到梅花山》教案(二)

 一、 实物展示,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盆梅花:同学们,这是什么呀?你喜欢吗?为什么?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邀请部分同学上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教学理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然界的认识也比较少,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实物展示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梅花,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唤起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3、你觉得这梅花美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如果有许许多多盆、许许多多棵梅花连成一片,会是一幅什么情景?

 学生活动:闭上眼睛想象。

 4、?1、2、3?睁开眼。同学们,你们想象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成片的梅花。)学生欣赏、赞叹。

 5、美么?这就是南京的梅花山。你想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去看一看、赏一赏吗?

 (课件播放视频片段?梅花山景区介绍。)

 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辅助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高效地再现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学习的意愿,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本环节安排播放梅花山景区的录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满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情景。帮助学生完成由一朵到一盆,由一盆到成片的梅花的由点到面的想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真美呀!一位我叔叔在游览了这美丽的梅花山后,写了一篇文章。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这篇《春到梅花山》。

 2、教师板书课题,引读课题。

 3、请大家轻声地自由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教师领读要求:⑴自渎课文,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⑵圈出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先自己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小小组讨论一下。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

 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环节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正确朗读课文为主要任务,融识字学词与读书活动之中,同时结合课文插图,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

 5、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抢读。

 ⑵课件出示词语:

 寒气 退尽 盛开 挨着 一片

 散发 休息 欢乐 晶莹透亮

 (教师采用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词语。)

 教学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情感,感受阅读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发散,教师在本环节采用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生字。

 ⑶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课文中标好小节号。

 ⑷通过自学,大家觉得作者写得好吗?让我们来细细地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感受春天梅花山的优美吧。

 (指名分小节读一读。)

 三、 精读欣赏,读中感悟:

 过渡:梅花山真美啊!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吧。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阅读第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共有几句?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词语美美地读一读,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2、学生开始自学。

 3、交流讨论:⑴你喜欢哪一句?

 ⑵请你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多媒体课件设置超链接,学生喜欢哪一句就点击哪一句,说出为什么喜欢这一句,然后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这一句,说说这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⑴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A、分析理解:①这句告诉我们梅花开放的时间早春?。

 ②我从这句中看出梅花不怕寒冷寒气还没有退尽?。

 ③这句说明梅花开得很多满山?。(课件出示满山梅花开放的景象)

 B、指导朗读。

 ⑵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象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A、分析理解:①这句告诉我们梅花开得多而密挨着?。

 ②这句能看出梅花美彩云?。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这句把梅花比作什么?(彩云)为什么作者把梅花比作彩云呢?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④学生借课件展示梅花盛开的想象梅花山满山梅花盛开的情景。

 B、指导朗读

 ⑶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A、分析理解:①梅花很美,如早晨的露珠一样光亮可爱,晶莹剔透晶莹透亮?。

 ②梅花数量很多一朵一朵?。

 ③梅花的香味很好闻淡淡的清香?。

 B、指导朗读。

 4、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香,你们喜爱梅花山吗?让我们带着对梅花山的喜爱之情把这一小节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

 教学理念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由远及近,整体感知了梅花的形、色、味,体会了梅花的美。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阅读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四、 总结回味,加深印象:

 这节课,我们运用了看一看、闻一闻、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领略了梅花山梅花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发现,你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五、 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满山 挨 一朵一朵 多

 盛开 彩云 美

 清香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一堂似乎是完美的公开课《荷花》,执教的是位年轻的女教师,声音委婉动听,语言优美,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是那样天衣无缝;学生的每一次活动,每一句回答,是那样丝丝入扣。精美的课件,表演式的配乐朗读,教学步骤环环紧扣,课堂上高潮频起,一时间好评如潮。

 应该说,这是一堂好课,这是一堂时髦的好课,好到几乎没有了缺点。然而,这样高不可攀的“贵族化”的语文课,如何适合“平民化”的我们?这样的课真的有效吗?这样的课堂究竟是学生的学堂还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轰轰烈烈,各种流派精彩纷呈,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我们提出语文教学要力争有效、追求高效,另一方面,各种非语文现象又纷至沓来,使语文课失去了原色。笔者不禁呼吁: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真吧!

 一、本真的语文课应该少一点“花枝俏叶”,多一点“原汁原味”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新理念下新的教学方法铺天盖地。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无效合作流行课堂,活动表演热闹浮华,漫无边际的辩论,质疑时的“答记者问”……不知何时起,语文课上听、说、读、写少了,唱唱、跳跳、画画、演演多了,语文课上一片“花枝俏叶”,真正的“原汁原味”却“品尝”不到了。我曾听到有位老师上《莫高窟》一课,当讲到“莫高窟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欣赏、画面、视频,课堂成了“放映室”。教师不把力气花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却把大量的力气花在的展览上,这样的“花枝俏叶”实在要不得!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文本语言应该是第一位的。与其劳其精力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何不让学生细细地读,静静地想,默默地吸收?

 我也有幸聆听了市内一位名师执教《夹竹桃》一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品词析句,并把自己关注到的字词圈点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下来。这一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触摸作者的心跳,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最精彩的是老师点拨下的“学术交流”,学生扣住文中一个个传神的词语,品出语言的精妙,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品出作者爱的味道,如: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句话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特点。

 生:先生的院子里,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而仅一墙之隔的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尽管它的花如桃花般清雅可人,但是它无声无息地开,无声无息地落,从不与百花争艳。这是多么谦逊的品格啊!

 师:是啊,“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其实,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先生是著名的学术大师,一生的研究涉猎之广、造诣之深世间罕见。然而先生却这样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先生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介平民,因而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平民中的大师,是大师中的平民。

 生:它开在温暖的春天里,开在盛夏的暴雨中,开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说明夹竹桃每天都在开放,从不间断,花期很长。

 生:夹竹桃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特别衰败的时候。夹竹桃每天这么开着,季节在更替,气候在变化,不变的只有夹竹桃,它默默无闻,始终如一。

 师:是的,它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洋洋洒洒地开、顽强不屈地开 ……先生的坚韧与执著、宁静与淡泊、丰富与博大的人格魅力一如这不懈的夹竹桃。

 ……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原汁原味地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这一刻,学生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心与心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这完全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生发,得益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二、本真的语文课应该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节外生枝”

 尽管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它追求的是真实自然,然而实际上大多数老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就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上课内容为《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切都按照预设的轨道进行着:

 师:读到这里,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彭德怀?(用意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上面的体验概括人物形象)

 生1:我认识了一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彭德怀。

 生2:我认识了一位爱兵如子的彭德怀。

 生3:……

 (师频频点头,很满意大家的答案,显然这正是他预料之中的。)

 忽然,一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老师,我觉得彭德怀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此时,真可谓一“答”激起千层浪,全班一片哗然,不仅上课的老师不知所措,就连听课老师也全都愣住了,怎么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回答。于是――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刚才几位同学回答得多好呀!课文写彭德怀忍痛杀死大黑骡子,是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说明他爱骡子,更爱战士!这怎么能说是无情无义呢?!(学生似有话想说,但在老师严厉的眼神下悻悻然坐下)

 (排除“雷区”后,“如释重负”的老师终于得以轻松流畅地完成了后面的教学环节)

 应该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毕竟是公开课,毕竟是青年老师,毕竟这是在课堂的尾声,但也为这位青年老师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因为他错失了一次演绎“生成”精彩的良机。

 其实,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是不可能完全预设的。也许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能备教师想说的每一句话,但不可能备学生的每一句话。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情景是丰富而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而这恰恰可能是整堂课的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理想境界。

 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内容完成一半时,突然外面天色顿变,雷声轰鸣,并伴随着“滴答”的雨声,孩子们时不时瞟向外面,注意力已不再集中。这位老师知道孩子们的心已经飞出了课堂,就干脆领着孩子到窗前看雨,听雨。随着雨点越来越密,雨声越来越大,孩子们发出一声声惊呼:

 “外面下雨了!”

 “雨真大呀!”

 老师顺势引导:“是呀,雨真大呀!这雨可以怎么说呀?”

 于是,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嚷起来:“倾盆大雨!”“哗哗的大雨!”“瓢泼大雨!”

 “哪位小朋友能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一下这精彩的雷雨世界?”

 孩子们越发起劲,争先恐后地说开了:“今天的雨真大呀!就像有一大盆水从天上倒下来。”

 “哗哗的大雨下起来了,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

 这是一堂家常课,虽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孩子们收获的是童趣,是快乐,以及不知不觉中语言的积累。这堂课,让一个“意外”成为了精彩!不知道在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能否这样放得开?

三、本真的语文课不妨少一点“精雕细琢”,多一点“破绽缺憾”

 目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追求的效果是“一气呵成”、“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教师对待一堂课就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进行精雕细琢,让它不断地趋于完美,对一些“破绽缺憾”避之惟恐不及,而且往往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圆满常常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学生真正的学习状况却被掩盖了。其实,一堂课如果没有“缺点”,就是这堂课最大的缺点。从更大意义上说,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资源,关键是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使“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叫孩子们把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再进行探讨。一开始,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在老师的预设之中,突然,一学生站了起来,说:“河蚌牢牢地夹住了鹬的嘴,为什么鹬还能讲话呢?而河蚌如果讲话的话,鹬不就可以逃脱了吗?”

 当时老师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稍微定了定心,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其他同学是如何想的呢?”

 另一个学生发表意见了:“你不知道这是个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都是假的。”

 可是,刚才提出问题的学生却不这么认为:“童话故事是假的,是编的,那《狐狸和乌鸦》也是童话,乌鸦为什么一张嘴说话,肉就掉了?”显然,他是想证明就算是童话也应该符合逻辑。

 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参加了讨论,课堂就像炸开了一锅粥,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为这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此时,老师趁势引导说:“老师也觉得有问题,但如果这则寓言缺少了河蚌和鹬的语言,那文章学起来就干巴巴的,没有任何生动可言了呀。”

 听到老师这么一说,大部分同学都面面相觑。老师继续鼓励:“你们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到办法的。”

 “等他们被渔翁捉住了,把他们分开后他们就会争吵,不就有生动的语言了吗?还可以加入后悔的话呢。”

 “孩子们真是天才!”老师又鼓励道,“这样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需要有较大的改动,能不能既改得少,又符合逻辑呢?”

 沉默了片刻,一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们把说改成想,它们心里在说话,文章也一样生动。”

 这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学继续兴致勃勃地学习起课文来。

 当学生的想法完全越出了教师的预设时,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也没有不加理会。而是借此契机,及时调整了预定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这堂课打乱了教师预定的教学内容,所争论的内容似乎跟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联系,教学方式的处理也许不够完美,有时还显得有点凌乱。但是,课堂上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呈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老师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想象力,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

 没有丝毫“破绽缺憾”的课堂也许是“完美”的课堂,但却可能是虚假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才是求善、求美。一些有缺憾的公开课可能会因为教者在课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情,顾不上教学流程的精雕细琢,更没有尽情表现自身的学术、才华,但是这样的课有不少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些课因为课前没有对学生进行暗示渗透,更没有精心排练,也许课上得不那么顺利,但它少了几分花架子,增添了几分真实,这样的课让人反思,激人探究,催人改进。所以说,语文课少一点“精雕细琢”,多一点“破绽缺憾”又何妨?

 本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本真的语文,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本真的语文,追求的是扎实、有效;本真的语文,追求的是简单、高效。当语文课因追求热闹而丧失了“语文味”时,当语文课因追求完美反而缺少了活力时,我想,还是让语文课回归本真吧,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师生一起追寻、跋涉,共享生命的拔节。

 (顾敏静,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7)

关于“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学习委员述职报告范例【三篇】" rel="prev"> 学习委员述职报告范例【三篇】
上一篇 2025年07月16日
烟台南山学院值得去吗" rel="prev"> 烟台南山学院值得去吗
下一篇 2025年07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