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网上科普有关“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尤以文章著名。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师从顾野王,勤学十年,辅佐隋炀帝。初唐时入弘文馆,后任秘书监。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兴县子,死后赠礼部尚书,于凌烟阁绘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谓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文

垂緌 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緌:古人结于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因蝉口部的吸管形如下垂的冠缨而得此比喻。

译文

蝉所饮的是甘冽的清露,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林传向远方。声音远播是由于蝉站在高处,而不是因为有秋风相助。

鉴赏

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

首句以象征手法开篇,构思精巧。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此句明为写蝉,暗用比喻。诗人突破传统地将“垂”所暗示的官宦身份与“清”统一在“垂饮清露”的描写之中,进而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匠心独具。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远播。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衬托出其伟岸挺拔,且与尾句“秋风”呼应。蝉声以“流响”形容,其远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只因“居高”,而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名扬天下。

唐朝有“咏蝉”三绝,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是这样评论的:“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1、原文:《蝉》

虞世南〔唐代〕

垂_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3、注释

垂_(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4、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关于“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幼儿园教师政治学习工作总结" rel="prev"> 幼儿园教师政治学习工作总结
上一篇 2025年07月16日
有关去香港的受养人签证问题" rel="prev"> 有关去香港的受养人签证问题
下一篇 2025年07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