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蚂蚁的救助》

网上科普有关“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蚂蚁的救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蚂蚁的救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蚂蚁的救助》,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篇一:《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为题,开一次讨论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篇二:《蚂蚁的救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能力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激发学生动物的兴趣,要知道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很有成效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了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吗?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难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讲述了动物之间的互相救助的事。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2、相互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观察图画

 2、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挣扎生命力、生灵、遇难、偶然

 3、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2、互查识字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蚂蚁是怎样遇难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梳理事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课文。

 质疑激趣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是什么?

 第二部分: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我”在旁边主要做了些什么?(经过)

 第三部分:我的感受。启发学生能够说出从蚂蚁的救助这件事上,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首先品质。

 l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要让学生弄清正是由于“我”主观上认为蚂蚁的“生命力极强”,没有对遇难的蚂蚁“实施救援”,才引起事情进一步发展。

 2、

 重点理解:为什么把我看到的事情说成是“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抄写生字

 抄写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抄写生字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7、蚂蚁的救助

 事情的起因

 作者看到的蚂蚁救助的事情(经过)

 我的感受

 教学后记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录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8个生字,会写的15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并掌握词语14个。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把难写的字写规范。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用力互相关爱

 奋力互相帮助

 继续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起因:蚂蚁遇难

 经过:相互救助

 蚂蚁的救助

 结果:脱离危险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点明文章的主题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情景后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交流对蚂蚁的认识: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呢?当蚂蚁的同伴遇到困难时,它们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蚂蚁的救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找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2.“我”看到黄蚂蚁浸在水中是怎么想的?

 重点指导理解“生命力、生灵、实施、救援”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描写“我”的句子。

 四、小结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2.过渡:“我”认为蚂蚁会安然无恙的,但是蚂蚁的实际处境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1.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蚂蚁的处境怎样。

 2.“我”看到蚂蚁的处境后准备怎样做呢?

 3.当作者看到蚂蚁相互救助的情境后,感到很意外,他的决定有什么改变?

 4.重点理解“这个让我心灵震撼的生命故事”。

 (1)指名读这句话。

 (2)探究:为什么说作者的心灵感到震撼呢?

 5.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自由朗读文段,读后讨论: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①汇报。②相机引导体会“小心翼翼、试探、迅速、逃离”这些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2)“我”是怎样救助蚂蚁的?引导学生从“我”的动作中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救助的结果怎样?

 (4)你觉得这些蚂蚁可爱吗?可爱在哪儿?

 (5)齐读第4自然段,深化对蚂蚁的感情。

 (6)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四、感情共鸣

 你觉得蚂蚁是怎样的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来源于去年听了窦桂梅老师上的以“母爱”为题的阅读文章《合欢树》一课。该课堂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好好活……”,把史铁生笔下那份深深的慈母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学中,窦老师适时地引入了史铁生其他文章,让孩子们在一种浓厚的母爱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那份深沉、朴素而又高洁的母受。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真切的爱。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主题阅读教学实录。大师手笔,不同凡响。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尝试,可是,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操作?我简直无从下手。后来,我想,就算是东施效颦,我也学学窦老师吧。于是,我选了五篇文章。准备以《蚂蚁的救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实施,到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一是更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这堂课我共改了6次。改得最多的,是课的目标。姚校长告诉我,如果课上得失败了,但目标、方向是明确的,那么,只是操作的失误。而如果目标也没有定准确,那么,这课还有什么必要去上?

 我哑然。是啊,我上这课的目标是什么?一开始,我定的目标是“感悟朋友之情”。可是,这朋友之情的范围也太大了,“生死之交”是朋友之情,“相互敬重”也是朋友之情,“雪中送炭”更是朋友之情……这节课,就让孩子们感悟那么多的“友情”,然后再联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这是语文课还是品德课?我否定了这个定位。几经反复,我确定了“通过阅读文章,感悟蚂蚁困难时不离不弃的朋友之情;通过学习,懂得课外阅读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定位就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操作了。

 二是明确了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含义。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方法的指导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堂课中,我要渗透怎样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作为40分钟的课堂,你想把一篇文章析透,已经很难很难,更别说还要带其他的几篇文章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比较恰当地把握精读课文的度,让学生学习“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应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于是,我把阅读方法指导定在了“抓住主要句子理解文章中心”这个方面。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把这个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几篇新的文章中去。课堂结果显示,这种迁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度的掌握。这个问题,我上课前觉得很困惑,上课后,还是觉得非常困惑。因为《蚂蚁的救助》这一课中的蚂蚁精神,那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他人的品质不是平常的“朋友”之义所能概括的,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朋友的。对学生来说,那种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比如同学要向他借橡皮时,要请教他问题时,热情地帮助他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友谊了。课堂上,我把重心放在那只自己刚脱离危险,却不肯离开这是非之地,拼命衔咬泥土救同伴的蚂蚁身上,通过品读那句话,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那种“不离不弃”的患难之友情。

 教学结果显示,这样的目的还是基本达到的。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共鸣”有多少?

 课外阅读指导课到底怎么上?主题性阅读到底如何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耐心求索。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蚂蚁的救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怎么才能到泰国留学_1" rel="prev"> 怎么才能到泰国留学_1
上一篇 2025年07月18日
为什么喜欢去泰国买房?" rel="prev"> 为什么喜欢去泰国买房?
下一篇 2025年07月18日

相关推荐